15
2025-08
《苏州日报》关注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精耕服务链,打造资源协同“共享空间”

近日,《苏州日报》关注园区围绕623产业体系,园区已建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26个公共实训基地,人才直达企业有了“立交桥”,其中重点报道了今年唯一获批物医药方向的园区公共实训基地,新建元·苏州2.5产业园入驻平台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


76f0b0f62771461c4982e793bc31a15a.jpg

精耕服务链,打造资源协同“共享空间”


图层13.png


“从基层员工到高层管理人员,我们为生物医药企业多层级岗位量身定制了培训课程。”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孙宝玉介绍,中心构建了系统化课程体系,包括质量负责人、管理者代表、内审员、检验检测员等多个方向,动态优化培训内容,显著提升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已累计向200多名学员办法技能证书,参与培训学员超2000人次。


针对企业需求开展人才培训只是一方面,创新中心更为园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从企业注册,到概念验证与融资,再到测试研发的全链路服务,给企业提供设备设施与办公研发场地,显著减少企业的初创成本。


孙宝玉举例说,传统模式下,初创的医疗器械企业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搭建GPM厂房和购买设备,至少需要融资1000万元,而在公共实训基地的“共享空间”后,仅需一两百万元就能迈出第一步。在联东U谷,创新中心搭建了100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涵盖中试平台、研发平台、小试车间等,企业可以“共享”万级和十万级GPM厂房,大大节省初创成本。目前有60多家企业在此孵化。


d.png


创新中心获得了医疗器械装配工、医用材料产品生产工两个新工种的国家标准制定授权,正在紧锣密鼓开展起草工作。


“标准是产业的‘通用语言’,通过国家标准衔接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企业用人就有了‘刻度尺’,人才成长有了‘路线图’。”孙宝玉表示,未来,创新中心将紧抓标准制定的优势,根据国家标准完善相应工种的培训体系,开发相适应的培训题库,助力相关人才高效成长。


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的培育成果是苏州2.5产业园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生动缩影


作为新建元产管助力苏州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运管载体,苏州2.5产业园经过10余年创新发展,具备强大的平台聚合能力与创新生态营造能力。除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外,产业园还汇聚了苏州工业园区跨国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苏港联合创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学苏州校友创新中心、新建元智算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产业创新平台,形成了紧密协作、功能互补的创新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打通“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孵化、市场拓展”的全链条,有效聚合国际创新资源。


作为开放共享、协同联动的资源聚合场域,苏州2.5产业园依托国资背景和专业能力,持续优化服务模式,助力平台协同发展,有力促进了全球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价值倍增。一方面,积极搭建跨国技术转移与联合研发通道,促进国际先进技术、人才与本地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入驻企业与跨国机构、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有力助力本土企业对接全球产业链高端要素,降低创新门槛与成本,加速企业成长步伐。无论是为初创企业提供共享设施与全流程服务,还是促进成熟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市场拓展,都充分展现了生态平台对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未来,苏州2.5产业园将持续深化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国际创新资源交汇点和产业升级助推器,为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平台支撑。